https://youtu.be/Dhx9Aty4ycs?si=UjbRNwDUji2QtrvW
大家好,这里是最佳拍档,我是大飞。
今天咱们不聊科技新闻了。
前几天做了期节目,聊到了一些有关于佛法的事情,很多朋友很感兴趣。
今天我就抽空来聊一下,不过今天的话题,不光是佛法,大概我会分三个部分递进式的去聊一下,分别是我所理解的佛、佛法,以及佛法究竟在说什么。
其次是关于生死轮回、灵魂以及人生的意义。
最后是我所理解的宇宙的终极真理是什么。
听起来好像很玄乎,但是其实大道至简,一个视频就能把宇宙的终极真理说明白。
在开头之前呢,必须先提前声明一下,这个视频里所有的内容呢,全部都只是我个人的理解和体悟,大部分是以结论的形式说出来,所以并不是一个纯粹去讲佛经、佛教,或者要去做一些推导、科学论证的一个视频,因为说实话很多东西也没法去论证,所以所有的内容,都是我个人的观点,大家千万不要认真,说这是不科学或者伪科学,更不要在评论区吵架,因为如果你看完我这期视频,就知道我每次看大家在评论区吵架的时候是多么无语。
今天说的这些东西,大概是我这两三年来的认知吧,大概三年前,因为机缘巧合吧,我开始去看一些佛学的东西,最早是在B站上听了下王德峰讲坛经,后来呢自己又看了点坛经,但是差不多看到一半,我觉得我就悟了,不需要再看了,可能因为岁数和阅历正好到这了,又恰好接触到禅宗,所以我觉得就是缘分吧。
在理论层面上,我认为自己是开悟了,当然仅仅是理论层面上,后来又经过了一段时间,算是把整套东西算是思考得比较完整了吧,这几年在生活上,也是在用这套思考体系或者说理论框架在验证,因为如果你想了半天,一试全不对,那肯定还是有问题的,或者说是有漏的,但是我验证下来的结果呢,就是我现在遇到的所有的事情,都没有能逃出这个认知框架的,包括做油管,当然还有很多其实事情,所以我自己内心渐渐明白,或者相信自己已经看到了,那个宇宙万事万物所遵循的终极真理。
其实这个东西说出来也没有多复杂,但是难的是你是不是相信它,这种相信是类似于信仰的那种,就是你不需要去证明,它就是这样的,更难的是在你相信它的基础上,能不能把它在现实中用起来,因为如果是终极的真理,所有的事情都是从它演化而来的,这个我也会稍微讲一讲,在生活上的应用。
好,那我们就进入正题,先从佛法讲起吧,其实儒释道,其实儒释道包括西方的哲学,最终追求的东西是一样的,但是因为我觉得佛经中的文字更简洁明了,所以我还是以佛法为起点来说,又因为大飞我是从禅宗开始的,所以我的理解会更偏禅宗的宗旨,直指人心、见性成佛,当然佛教还分很多派系,像净土宗讲究念南无阿弥陀佛,律宗讲究持戒,密宗讲究灌顶修无上密法,禅宗讲顿悟,还有天台宗、华严宗等等,但是大家其实都在追求的是一个东西,那就是成佛,那成佛成的究竟是什么,其实佛这个字翻译过来,就是觉者,觉悟的人,那觉悟什么呢,就是那个终极的问题了,我们慢慢讲。
那佛既然是觉悟的人,跟人、或者说众生又有什么区别呢,那就是人时刻处于颠倒妄想之中,颠倒妄想是什么,就是妄念,什么算是妄念,你的起心动念都是妄念,比如说觉得这道菜很美味,觉得那个服务员态度不好,觉得今天这顿饭太贵了,都是妄念,甚至连一些所谓的美好的愿望,比如世界和平一类的,不好意思,也是妄念,而禅宗讲,人人皆有佛性,就是你再穷、再普通、再坏,你也有佛性,就是觉悟、开悟的能力,所以你跟佛本质上也没有什么区别,区别在于,人可能偶尔开悟一下,但是很快又颠倒妄想去了,又着各种相了,而佛则是时时刻刻处在开悟的状态,不会被任何相所迷,就这点区别,所以如果你哪天真的能时时刻刻处在开悟、觉察的状态了,你就成佛了,就这么简单,立地成佛,所以佛说,学佛有八万四千法门,包括禅宗的顿悟,但那些都只不过是让你体会到什么是开悟,而修行才能让你时时刻刻保持在开悟的状态。
开悟时的状态是什么样的呢?就是如如不动,了了分明,你不再用你的眼耳鼻舌身意,通过色声香味触法,来产生分别心,你看待任何事物都是看它的本质,而不是它所展现出来的各种表象,你不再会去区分好坏、美丑、大小,因为好即是坏,坏即是好,没有区别,包括看待你自己也一样,你所谓的人的本质是什么,是你的名字,你的长相身体,还是你的思想意识,那都不是你,都只是表现,根本是那个暂时处于你的身体里,但是时时刻刻在觉察万物的东西,这个东西是什么,有人说是灵魂,有人说是超我,有人说是抄我,有人说是潜意识,都不重要,都是概念,但是佛家讲那才是你,这个一会我们说到生死的时候会再聊。
当你在开悟状态下去看身边万事万物的时候,你就会发现不会再被各种概念牵着走,比如今天穿的衣服是好看还是不好看,饭菜是好吃还是难吃,因为你认为的好看可能在别人眼里就是难看,别人嘴里的难吃,在你这就是美味,都是相对的,而且都是一体的,有好吃就必然有难吃,有好看就必然有难看,这样你的情绪就不会被每时每刻的带起来,就像海面上风一吹过就会翻起浪花,没有情绪的起伏,你才能保持平静,才能感受到觉察,产生波若智慧,也就是所谓的戒、定、慧。
现在市面上有很多法门教你怎么去开悟,比如什么禅定打坐、冥想正念,但是实际上我觉得最好的还是禅宗的顿悟,你悟了就是悟了,就这一瞬间你就成佛了,跟你是在走路、工作、打坐没有任何关系,你只要处在空性的觉察状态,你就是开悟,但是我们人经常是开悟一瞬间,然后马上又沉下去着各种相了,就又迷了,所以难其实是难在这个地方,当然很多人连开悟的那个瞬间也没能体察到,所以修行就很重要了,才讲有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,才有这六度之法让你般若波罗蜜,也就是所谓的到彼岸。
当然这些东西要详细展开来讲,就是无数佛经在干的事了,大家也知道佛经浩如烟海,比较熟悉的像心经、金刚经、楞严经、四十二章经、坛经等等,我们花一辈子也读不完,那这么多的佛经都在讲什么东西,我们要把佛经都读完才能成佛么?当然不是,其实所有佛经都在讲一个东西,而且就这一个东西,那就是“缘起性空、应无所住”,这就是佛法的唯一要义。
什么是缘起性空,就是我们现在所经历的所有事情、认识的所有事物,万事万物,都是因为缘而产生的,所谓因缘际会,缘分到了,就产生了,缘分没了,就结束了,缘是因果的开始,因果也最终归于缘,但是因为万事万物都是缘分产生的,所以本质上都是空,所以叫性空。
拿这个杯子举例,它怎么产生的,因为原材料、工人、生产机器的缘分到了,才把它生产出来,也因为跟我有缘,被我买到手上,所以它现在存在于我面前,就是一种缘。那我有一天不小心把它打碎了,或者送人了,缘分就不存在了,它也我面前也不存在了,所谓缘起缘落,缘生缘灭,皆是因果,所以我们能做的,就是随缘,缘分来了,你就接受,缘分走了,你也接受,你能做的就是选择你自己怎么去对待这个缘分,是好好对待,还是很不好的对待,这就是业。
理解了缘,我们才能去领悟性空,所有的佛法,其实都在讲这一个字,空。无论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,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,还是心经说诸法空相,其实都是在讲这一个字。我自己觉得能最好理解这个的六个字,就是空、非空、非非空。怎么理解,佛家讲非有非空,即有即空,我们要想理解空,得先从有讲起,还拿这个杯子举例,它现在握在我手里,是存在的,即有,这个大家都明白,但是我不小心把它打碎了,它还有么,它还是一个杯子么,或者我们还叫它杯子么,可能只会叫它碎片了,它不存在了,连同杯子的概念定义可能都不存在了,它就是无,这里我们先用无这个词,是因为它和空还是有些不同的,所以它可能这个瞬间还是有,下个瞬间就是无,有和无本身就是它的两种特质而已,但是我们再想,五百年前有它么,没有吧,五百年后还有么,可能也不存在了,所以本质上它就是空,所谓性空。
它从空生出的有,又归于空,万事万物都是如此。好,现在我们开始有了一点空的概念了,这时候才是佛法难的地方开始了,就是我们要明白我们所说的万事万物,其实都只是一个概念、定义,这个概念定义本身是不存在的。
小到花草树木,大到日月宇宙,还拿这个水杯举例,现在我们叫它水杯,那我叫它小草行不行,叫它手机行不行,当然行的,这就是个概念,本子本身跟你怎么叫它,没关系,所以我们要明白,什么是它的本象,什么是它的表象。
当然如果你认为这个杯子的实体是本象,那就错了,因为本性是空。那我们现在知道了空的概念,你可能会开始着一种相,就是看到什么东西就想到空,但是你现在理解的空,本身也是个概念,所以你要把这个概念也格掉,也就是非空。
但是如果你把非空认为是空的对立面,它还是个概念,所以你还要把非空格掉,也就是非非空。到此,所有概念都不存在了,万物归于寂灭,你就开始要接近终极的真相了。这里我们先卖个关子。
所以佛法其实非常简单,所有佛经在讲的就是空、非空、非非空这六个字。不过当然变换成了各种文字把它讲出来,比如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非空非非空。要通过空性意识到好就是坏,坏就是好,喜就是悲,悲就是喜。万事万物都有它的两面性,或者说是多面性,但是呢又是对立统一的,都是它,只不过你更关注于它的哪一面而已,它的本质没有变化过,只不过你在着它的哪个相。
我们尝到一道美味佳肴,就要知道它有变坏腐臭的那一天,我们为考了100分而高兴,就要知道下次考98分时的难过。大家可以试着想象一下,在三维中,如果我现在的起点是出生,前面只有一个镜子,代表死亡,那当我走到镜子的时候,生命就结束了。但是在四维中,我们就好像在一个布满了镜子的房间中,我身边前后左右都是镜子,我往一面镜子靠近的时候,其实在其他镜子中反而是远离。
当我们从诞生的那一刻起,我们就在走向死亡,但是同时我们也在走向诞生,所以说生即是死,死即是生。正如楞严经所说,汝等当知,一切众生,从无始来,生死相续,皆由不知常住真心,性净明体,用诸妄想,此想不真,故有轮转。如果你接受这一点,那么就要考虑我们从一个受精卵而来,到一具白骨而去,如何生死相续,如何轮回。
这白骨变不成受精卵的,对吧,那就需要有另一个载体来完成轮回,一个脱离了肉体实相的东西,我称之为灵魂。注意,这只是我对它的一个定义,无法证实或者证伪,但是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老高与小茉最近的一期视频,讲的是一名医生亲眼看到的灵魂。讲这么多,是为了说明,灵魂对于我是一个可以被逻辑证明的事情,所以我对灵魂的相信,并不是像很多人听着一乐,而是又一个类似于1+1=2的东西。
有了灵魂的存在,我们对生死便不再畏惧,我知道我的死亡代表着我下一个生命的开始,也许下一世是个小草,是头猪,是个富翁,可以是任何东西,所以说佛家讲众生平等,我和一棵小草也没有区别,和一头猪也没有区别,和屏幕前的你也没有区别,和宇宙也没有区别。
有了灵魂的存在,我们就能够看破生死,看破轮回,因为生死关在佛法修行中也是要过的一大难关,大部分的人很难面对自己的生死,更难面对自己身边人的生死,比如说父母配偶子女,在亲人离世的时候,我们会想尽各种办法去挽救他的生命,但是有些时候,平静的接受死亡,尽量没有痛苦的让他离开,才是最好的方式,因为他还有来世,还有轮回,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,无需为救活或者是没救活而感到喜悦和痛苦。
相信灵魂,看破生死,我们就能够破掉最大的一个我执,才有可能明白人生的意义,才有可能真正了解这个宇宙的终极真理。看破生死之后,我们就会理解人生其实没有意义,它只是你轮回中的一个过程,所以有很多理论出来,包括人生就是来体验的玩游戏打怪什么的等等吧,但是实际上它就是没有什么意义,甚至每个人对意义的定义也不一样,人生的意义不过是在意识到这是一场空之后,想尽办法的去对抗这场空而已,你的吃饭学习工作旅行,无非都是在努力对抗始终要面对的虚无、空。
这也是我们本自性空的另一种体现而已。理解了这一点并不是让你要变得消极,反而是你真正理解了之后,会获得一种大自在,这种自在会让你能够更好的觉察开悟,找到那个真正的你,与灵魂相契合。
关于灵魂也有很多种说法,什么阿卡西记录啊,大圣灵一类的,我这里呢就不多说了,大家有兴趣呢可以去了解一下,你只要清楚这些呢都是概念而已就好。
接下来我们就要来说一说宇宙的终极真理是什么,其实呢已经呼之欲出,但是这东西呢没法讲讲出来呢就不是他,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,名可名非常名。如果非要我用一个现在通俗的语言说出来,那就是破二元对立,就是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就是空,非空非非空。
要通过空性意识到好就是坏,坏就是好,喜就是悲,悲就是喜。万事万物都有它的两面性,或者说是多面性,但是呢又是对立统一的,都是它,只不过你更关注于它的哪一面而已,它的本质没有变化过,只不过你在着它的哪个相。
我们通常只看到事物的一面,而想不到另一面,这就是着相,这就是颠倒妄想,这就是开悟要开的东西。我们要时刻能够觉察到事物的本质,而不是被它的各种表象所迷惑。
无量寿经说菩萨也有三十二相,但他们都是菩萨。当你一旦意识到这个就是宇宙的真理,并且实心实意地相信和贯彻之后,你的生活也会发生改变。以大飞我自己为例吧,以前很多时候呢会受到情绪的影响,比如说几天都不开心,但是我现在已经可以很快的觉察到自己处于某种情绪之中,能够让自己脱离出来,甚至是高兴的情绪。
而且这些年来呢,是越来越快,从一天到几个小时,再到几分钟几秒,这可能就是所谓的修行,你会意识到你对身边的人和事不要有不切实际的期望,或者说你看到的都是两面,有多就会有少,有美就会有丑,有好就会有坏所以慢。所以慢慢的,内心就会更加的趋于一种平静,或者说你可以开始有自主的选择,而不会随时被情绪所带着走,就像海浪被风带着走一样。
很多事情你开始能够很快的看到它的本质,人的本心,事的本意。心定之后也能够避免踩很多的坑。看破生死之后,对所有的事情能够保持一种平静和豁达,该来的来该走的走,下一世再好好的过。既然如此,人生中还有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事情呢?是工作吗?是挣钱吗?还是好好的生活呢?
以前一些放不下的事情会逐渐的放下,或者说你可以开始主动的选择,你的人生开始逐渐掌握在你的手中。要知道一念成佛,一念成魔,老和尚也能吃肉骂人,坏人放下屠刀也能立地成佛。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完全在你的一念之间。这就是空性的体现。但是大飞我也是人,或者说还是人,所以呢也会经常的着相,经常的颠倒妄想。
不过想想呢,这也可能正是为人的原因吧,王阳明也讲真理需要事上练,练完了你才知道,哦真的是这样。甚至连做油管其实也是在这样一种认知和理解之下,大飞我呢无非就是创造了各种相出来了,让大家各位着了相,点了赞我挣了广告费。但是商业就是如此,如果人人都看破红尘,无欲无求,那就没有商业存在的必要了,所以说商业就是反佛性,就是创作出各种相,自然呢也会有人去着相,这些呢都是我的亲身感悟。
所以说真正的大道真理是非常简单的,三两句就讲完了,但是确实是没法讲,因为讲出来就变成了他的一种相,一个面了,所以呢就需要大家自己去体悟。因此禅宗也讲不立文字,直指人心,见性成佛。如果你非要问我什么是这个宇宙的终极真理,那我的回答就是好了。
以上就是我的一些思考和总结吧,纯粹呢都是一些个人的感悟和观点,大家呢也不要去纠结什么对错,没有意义。如果能对大家有一点小小的启发,或者说对大家的生活有一些小小的帮助,就不枉大家花了这些时间来观看了。如果大家对这方面的感兴趣,我回头也可以再讲一讲,但是实际上呢根本核心的东西就是这些了,再讲呢就是跟佛经一样,用一大堆的公案啊偈语啊一样来解释了,大家呢就纯当故事听就好了。
这期视频呢应该算是这个话题的开始,也是结束了。好了感谢大家观看,我们下期再见。
这部分的观点源于佛教的核心教义之一,关于佛与众生的本质区别,以及什么是“觉悟”状态的讨论。这里的“佛”指的是觉悟者,即那些完全理解并体验到了生命和宇宙真相的人。而“众生”则指未觉悟的普通生命体,包括大多数人类在内。以下是对这一观点的详细解释:
颠倒妄想:在佛教中,众生的心态常常被描述为“颠倒妄想”,这意味着众生的认识和判断常常是基于无知、执着和错误的认知上。这些妄想包括对事物的贪婪、厌恶、错觉、自我中心的看法等,导致了痛苦和苦难的循环。
觉悟状态:与之相对,佛的状态是“觉悟”的。这里的觉悟指的是对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有了完全的理解和体验。在这种状态下,佛意识到了一切事物的本质和相互关系,能够超越一般人的颠倒妄想,不被任何外在的形相或内在的欲望所迷惑或束缚。
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:佛的觉悟不是一时的,而是持续和恒常的。这意味着佛在任何时间、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这种觉悟的状态。与众生经常被过去的记忆或未来的忧虑所困不同,佛完全活在当下,对一切事物的看法都是清晰、准确和深刻的。
不被相所迷:在佛教中,“相”是指一切事物表面上的形态和特征,而这些通常是变化和无常的。众生常常被这些“相”所迷惑,比如对美丽的外表、声望、地位的追求,或者是对痛苦、失去的恐惧。佛则能看透这些表象背后的本质,知道一切“相”都是无常和非自性的,因此不会被它们所迷惑或束缚。
解脱和自由:佛的觉悟状态意味着一种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接受,从而达到了一种解脱的状态。这种解脱不是指身体上的逃避,而是心灵上的自由,不再被无知、欲望、恐惧所控制。
智慧和慈悲:因为佛能够看透一切事物的本质,他们的行为常常充满了智慧和慈悲。智慧让佛知道如何以最合适的方式行事,而慈悲则是因为他们理解所有众生的苦难,希望能够帮助他们走向觉悟和解脱。
大飞所说的“佛是觉悟的人,与众生的区别在于众生常处于颠倒妄想之中,而佛则时时刻刻处在开悟的状态,不会被任何相所迷”,深刻地总结了佛与众生在心态、认知和境界上的根本区别。这种觉悟不仅仅是对生命和宇宙真相的理解,更是一种生活的艺术,一种内心的平静和自由。
“缘起性空、应无所住”是佛教中的重要概念,尤其在大乘佛教中有着深刻的意义。下面是对这两个概念的解释:
缘起(Pratītyasamutpāda):这是佛教的核心教义之一,意指一切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,而是依赖于众多条件(缘)相互作用而产生的。没有任何现象是自主独立、永恒不变的,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的结果。
性空(Śūnyatā):空性是指一切法(现象)本来就没有固定的自性、实体或本质。因为一切现象都是依赖条件产生的,所以说它们的“性”是空的,即没有独立自存的实质。
将两者结合,“缘起性空”意味着一切现象都是因缘所生,因此它们的本质是空,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。这个概念帮助我们理解世间万物的相互依存和无常性,从而避免对任何事物产生执着。
应无所住:这是对修行者的一种指导,意味着在任何具体的观念、情感、物质或精神状态上都不应产生依附和执着。修行者应在觉知中保持自由,不被任何现象所束缚,即使是修行的成果也不例外。
结合起来理解,“缘起性空、应无所住”告诉我们,由于一切现象都是缘起而性空的,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时,应保持一种不执着的态度。即使是对于佛法的理解和修行成就,也应该保持“无所住”的心态,不在任何状态上产生依附,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自由解脱的境界。
这个教义鼓励我们既要深刻理解世界的本质是缘起性空,也要在实际生活中实践“应无所住”,通过这种方式来减少痛苦,增进智慧和慈悲,最终达到涅槃的境界。
不同佛教教派在追求成佛的方法上有显著区别。这些差异主要反映了各教派对佛教教义的解释和实践的不同侧重点。下面是一些主要佛教教派及其修行方法的概述:
南传佛教(上座部佛教):
重点:遵循佛陀原始教导,侧重个人修行、持戒和禅定。
方法:四念处(观身、观受、观心、观法)、八正道(正见、正思维、正语、正业、正命、正精进、正念、正定)等,强调通过个人努力实现涅槃。
大乘佛教:
重点:发菩提心,即立志成佛以利益一切众生,强调慈悲和智慧。
方法:六度波罗蜜(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),通过这些修行帮助他人同时自我提升。
密宗(金刚乘):
重点:运用特殊的仪式、口诀(咒语)、手印和视觉化冥想等技巧,迅速实现佛性。
方法:灌顶(一种传授仪式)、密续(密法教义)、密法修行等,强调师徒关系和直接的心灵体验。
净土宗:
重点:通过念佛、持名,求生极乐世界,借助阿弥陀佛的愿力,以更容易修行成佛。
方法:念佛、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,通过这种单一而集中的修行方式,达到心清净、往生净土的目的。
禅宗:
重点:直指人心,见性成佛。强调顿悟,即直接体验到自己的本来面目(佛性)。
方法:打坐(禅定)、参禅(思考公案)等,通过内省和直接体验,实现心灵的觉醒。
每个教派的修行方法都有其独特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目标,反映了佛教在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适应和发展。虽然方法不同,但每个教派都旨在通过其特有的修行方式帮助修行者理解佛法,最终达到觉悟和解脱。
为别人超度,即为已故亲人或他人进行法事、念经、修行等活动以帮助他们得到解脱,减少苦难,提升往生的境界,或者帮助他们更顺利地投生到更好的境界(如天界或净土),在佛教多个宗派中都有实践,但尤其在净土宗和密宗中更为突出。
净土宗:净土宗信徒通过念佛、持诵《阿弥陀经》、《无量寿经》等净土三经,或进行其他修行法门,如念佛求生净土,为亡者祈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。净土宗的超度观念主要是通过念佛、回向功德,帮助亡者得到阿弥陀佛的接引,从而超脱六道轮回,直接往生净土,达到最终的解脱。
密宗(藏传佛教):在藏传佛教中,为亡者超度的仪式和法会非常丰富,包括诵经、念咒、进行法会等,特别是“荼毗”(火葬)仪式和“中阴身”的教导,都涉及帮助亡者在死后的中阴阶段找到解脱的路径,或者指引他们往生到更高的境界。密宗中的超度不仅包括念诵经文和咒语,还可能包括使用特殊的仪轨和仪式,如“度母”、“百尊”等法会,旨在帮助亡者解脱苦难。
在其他佛教宗派中,虽然超度的具体做法和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,但基本思想是一致的——通过修行者的诚心祈祷、念经、修福、回向功德等方式,帮助亡者减少业障,提升往生的境界。这种行为体现了佛教的慈悲心愿,即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远离苦难,达到最终的解脱和安乐。
根据大飞的描述,普通人在佛法的视角中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:
颠倒妄想:普通人时刻处于颠倒妄想之中,即他们的心念和认知常常是基于对事物表象的错误理解和判断。这些妄念包括对美味、态度、价值等的主观感受,以及对世界和平等美好愿望的追求。这些都被视为妄念,因为它们是基于对事物表象的判断,而不是对其本质的理解。
着各种相:普通人容易被外在事物的各种“相”所迷惑,例如物质的拥有、社会地位、他人的评价等。这些“相”会导致人们的心念不断起伏,追求或者逃避,从而无法达到内心的平静和清净。
偶尔开悟,但不持久:大飞提到,普通人可能偶尔会有开悟的瞬间,体会到事物的本质,但很快又会回到颠倒妄想的状态,再次被各种相所迷惑。这种状态的不持久性是普通人与佛或觉悟者的主要区别。
被情绪所驱动:普通人的情绪容易被外界事物所影响,如快乐、悲伤、愤怒等情绪的起伏,往往是对外界事件的直接反应。这种情绪的波动阻碍了对事物本质的觉察和理解。
未能实现时时刻刻的觉察和开悟:普通人还未能达到时时刻刻处在开悟、觉察的状态。这意味着他们未能持续地以一种超越二元对立(如好坏、美丑等)的视角来看待世界和自己。
大飞的描述强调了普通人与佛或觉悟者之间的区别,主要在于普通人还未能超越颠倒妄想,未能持续地处在对事物本质的觉察和理解之中。然而,他也提到,每个人本质上都有成佛的潜力,即人人皆有佛性,关键在于是否能实现这种持续的觉察和开悟的状态。
在佛教术语中,“颠倒妄想”(Sanskrit: viparyāsa)是指对事物的错误认知或错误理解。这种认知上的错误不是基于事物的真实状态,而是基于个人的无知、执着和错误的观念。颠倒妄想是导致痛苦和轮回(samsara)的根本原因之一,因为它让众生无法看到事物的真相,从而陷入贪欲、愤怒和愚痴等烦恼之中。
颠倒妄想主要有四种形式:
将无常视为常:众生将这个世界上无常的事物——如生命、财富、关系——视为永恒不变,从而产生执着和恐惧。
将苦视为乐:众生将充满痛苦和不满的生活方式视为快乐和满足的来源,追求短暂的感官快感而忽略了长期的痛苦后果。
将无我视为有我:众生认为自我(或自己的身体、感受、思想等)是一个固定不变、独立存在的实体,而不理解一切法(事物)都是缘起无我的。
将不净视为净:众生将这个充满老病死和不干净的世界视为纯净美好的地方,忽略了身体和世界的真实不净状态。
佛教修行的目标之一就是通过禅修、学习和实践,逐渐消除这些颠倒妄想,从而看到事物的真相,达到解脱和觉悟的状态。通过正确的观照和理解,众生可以逐步克服这些颠倒妄想,见到事物的无常、苦、无我和不净的真相,从而走向涅槃的彼岸。
作者提到的“颠倒妄想”是指人们常常陷入的一种误解或错误的认知状态,其中人们无法看到事物的真实本质,而是被自己的欲望、情绪、偏见和主观判断所迷惑。在佛教术语中,颠倒妄想是指对事物的错误看法,比如将无常视为常恒、将苦楚视为快乐、将无我视为有我、将不洁净视为洁净等。
大飞认为,颠倒妄想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:
妄念: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起心动念,无论是对美食的欣赏、对他人态度的评价,甚至是一些看似美好的愿望,如世界和平等,都被视为妄念,因为它们都是基于主观感受和判断,而非事物的真实本质。
着相:即人们对事物表象的执着,如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物质财富、外表美丽、社会地位等易变因素之上,而忽视了内在的平静和满足感。这种执着于外在表象而忽视本质的态度,导致人们无法看透事物的真相,从而陷入痛苦和迷惑之中。
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:人们习惯于用二元对立的方式来看待世界,如好与坏、美与丑、成功与失败等,这种思维模式限制了人们对事物多面性的理解,使人们难以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,即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、相互转化的。
作者通过指出颠倒妄想的存在,强调了觉悟的重要性,即通过修行和内省,超越这些妄念和执着,达到一种清晰洞见事物真相的状态。在这种状态下,人们能够如实地看到万物的本质,不再被外在的幻象所迷惑,从而实现内心的平静和自由。